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在這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但是,為什么人和人之間就一定要交往呢?不交往難道就活不下去嗎?
盡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里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的。
所謂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zhì)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過去人們交往中更愿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xiàn)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F(xiàn)實中,人們時常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有時候即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chǎn)生感情的溝通和反應;有時候雖然是情感領(lǐng)域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物質(zhì)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還有,在人的各種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zhì)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求。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于希望從交往對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zhì)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既然人際交往是互利的,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際交往的延續(xù)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也就是說,人際交往的發(fā)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講交情。其實說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而這種需求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只需要坦率地承認: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guī)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必要條件。
當然,圣人除外。問題就在于我們都是凡人。就是做圣人,也該是自己先做圣人,而不該指望別人先做圣人。所以,當朋友之間的交往出現(xiàn)障礙時,我們還是先看看在人際交往上哪里出現(xiàn)了毛病才是。
廈門心理醫(yī)生 郭瀟贏結(jié)語: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會讓我們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得到好處。
官方網(wǎng)站:心理健康 ◆?http://www.xmxlzj.com?
專家微博:心理資訊?◆?http://weibo.com/fjxlzx/
企業(yè)微博:心靈雞湯?◆?http://e.weibo.com/xmxljg
心靈博客:心理辭典?◆?http://blog.sina.com.cn/xmxlys?
?
?
廈門心理醫(yī)生(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暨瀟贏身心靈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