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背后的心理特征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孩子厭學背后的心理特征
進入小學,孩子成長的比拼正式拉開大幕,起跑線的高低之爭讓父母們不得不盡責盡力:每晚盯著孩子的功課,對開小差、寫錯字、算錯題這些行為立即糾錯指正,布置額外的課外練習,嚴格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對各種課外輔導班格外熱衷,和學習相關的道理經(jīng)常灌輸,孩子的成績和表現(xiàn)儼然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父母們如此焦慮,那么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討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jiān)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了怎么樣???她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只知道關心我學習!”“學習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課和考試!考得好,他們就高興,考得不好,他們就不高興!”“我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考了99分,媽媽會說你怎么不考個滿分??!”“我覺得學習好像是爸爸媽媽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們安排、決定,我只要做就好了!”“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么啊,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xiàn)在輕松以后你后悔也來不及!”當孩子放學到家,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幾分???第幾名???最高分幾分???”這會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小小年紀就充滿著競爭感和焦慮感,一旦沒有別人就壓力山大;當孩子狀態(tài)不好父母還逼著寫作業(yè)時,孩子對學習僅存不多的興趣也被磨沒了;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當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卻一臉嘲諷“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動,孩子已經(jīng)無法體會到真切的愛。愛是人成長最重要的內在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后,而這種彌漫性地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lián)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后,也許孩子就會以厭學、拒學作為對學習無奈而沉重的回應。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對學業(yè)成就和未來成功過渡關注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痛苦而無趣,父母們的傾力安排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掌控感容易變得悲觀抑郁);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jīng)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jīng)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顏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沒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